欢迎光临吉林城市新闻!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教育

40年,哈佛大学从地方院校成为一流名校

艾略特执掌哈佛整整40年,是历史上任期最长的哈佛校长。40年间,艾略特发扬光大了“选课制”,更引领哈佛华丽转身,从“牧师培训班”变为现代研究型大学。

1869年,哈佛大学迎来了第21任校长,查尔斯·威廉·艾略特(Charles William Eliot)。

前面20任校长在哈佛留下的印记,都为艾略特上任之后的大放光彩做好了铺垫。艾略特执掌哈佛整整40年,是历史上任期最长的哈佛校长,也是第一个在离任后被授予哈佛荣誉校长这一头衔的人。历史学家莫里森开玩笑地说,艾略特不仅长寿而且精力充沛,“敌人们一个个不是被他拖垮了身体就是死在他前头。”艾略特出生于波士顿世家,与哈佛颇有渊源。他的爷爷曾给哈佛捐了两万美元,设立一个希腊语教授讲席。他的父亲是哈佛校友,曾担任过哈佛理事会的财务部长。年轻表亲里也有一位哈佛校友,是创作《荒原》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T.S.艾略特。虽然家道中落,但是艾略特从小接受良好教育,从波士顿拉丁学校毕业后,15岁就进入哈佛读本科与硕士,毕业后留校当了数学辅导老师,接着成为数学与化学的助理教授。作为一名“青椒”,艾略特热心教学,发表了数篇论文,还积极参与哈佛劳伦斯科学学院的改革规划(引进笔试、增加实验、推广选课制等)。但是在竞争伦福德化学讲席教授这个终身教职时,艾略特败下阵来。雪上加霜的是,他父亲遭遇了破产。养家的重担压到了30岁出头的艾略特身上,他不得不考虑去谋一份高薪工作,就此告别学术圈。然而艾略特做了一个惊人决定,他在失败之后没有逃跑,反而拿了家里最后的积蓄,跑去欧洲待了两年“充电”,重点放在全面考察法国与德国大学的治理经验上。

从欧洲回来之后,艾略特接到了一份工业界的聘书,请他去做公司高管。尽管薪水丰厚,但艾略特清楚地看到做一家公司的CEO,远远比不上做一所大学的校长让他更有成就感。他选择了加入新成立的麻省理工学院(以下简称MIT),成为一名化学教授。MIT在建校前50年里都生存得非常艰难,入不敷出,经常被人上门讨债。虽然艾略特在这里任教,但心却飞回了自己的母校,而且他不再甘心只做一名教书、做科研的普通老师。他把自己在欧洲这两年的见闻与思考写成了一篇文章,名为《新教育》(The New Education),在《大西洋月刊》上发表并被广泛传阅。在经历了将近半个世纪频繁更替的5名校长之后,哈佛理事会正在物色新的人选。艾略特的这篇文章与理事会很多成员的想法不谋而合,他们一致决定让这位年仅35岁的“初生牛犊”来带领停滞不前的哈佛。

艾略特担任哈佛校长的40年里,言出必行,实现了他在就职演说里的所有愿景。从规模来看,艾略特上任时哈佛只有本科生570人,教授45人;到他离任时,哈佛的本科生增长为2277人,教授达到194人。从质量来看,在艾略特上任前的40年里,哈佛校长的年度报告里只出现了14处“卓越”;他在任的 40 年里,“卓越”在报告里出现了411次。哈佛真正从一所地方学院发展成了全美知名的大学。从招生来看,艾略特在1885年发表的一篇文章里提到哈佛每年从全美100多所高中招收300多名新生。哈佛的招生标准成为私立或公立高中课程设置的“风向标”,影响深远。从院系结构来看,艾略特让哈佛校内各学院的划分更清晰,包括把文理学院分成本科与研究生院。他还新建了后来的设计学院与商学院,成立了女子学院——拉德克里夫学院(Radcliffe College),并增加了暑期学校。从校园建筑来看,在艾略特任期内的哈佛校园老院子“the yard”几乎就是今天的样子,他还修缮了围墙与几座很有味道的古老校门,新增的建筑包括很有气势的纪念讲堂等。

从课程来看,艾略特把“选课制”发扬光大,成为他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制度创新。最早的哈佛选课制萌芽在1825年,在此之前学生完全没有选择课程的权利,例如即使一名进校时拉丁语就很好的学生,也要等到大三才跟着同学一起上高级拉丁语。选课制在哈佛试行了一段时间之后,规模逐步扩大,最先对大四学生开放,再到大三,直到1884年才扩展到大一。艾略特是选课制的坚决执行者与代言人。上任第二年,他就编录了一本有课程名称与编号的“课程目录”(course catalogue),供全校学生参考。几年后,他又在课程目录上增加了授课老师的名字,给学生提供了更多信息。到艾略特任职的后期,哈佛学生的必修课已经基本上消失,只剩下英语写作、现代外语(法语或德语)、科学讲座(化学或物理)等寥寥几门。

艾略特分享自己推广选课制的理念与经验时,强调了这一变化紧扣时代需求。横跨美洲大陆的铁路建成于1869年,正好是艾略特就职的同一年。美国工业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,需要大量的医生、律师、商人、工程师等,根据艾略特在欧洲游历的所见所闻,大学要对这些新的社会需求做出快速反应。哈佛以培养牧师为主的传统课程,远远不能满足这些新需求,导致生源外流(波士顿名门望族都把子弟送往欧洲留学),经费缩水(当时私人捐助的哈佛劳伦斯科学学院和政府新建的MIT,都以科学与工程为主),学生满意度下降(例如毕业后想从医的学生需要选修生物、化学等课程,而想当律师的学生需要选修政治、辩论等课程,统一限定的课程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)。要力挽狂澜,就得以选课制为切入口,改变哈佛的整个人才培养模式,这就是艾略特的思路。早期他遇到不少挑战,学生画了一幅漫画,嘲笑艾略特校长那些不切实际的“空想”——“更高标准,60% 的学生取得学位,更严格的考试,更多的教授,更多的教室,更多的经费”,结果所有的想法都一一实现了。后期他的思想也不是人人都能接受,包括继任者阿伯特·劳伦斯·洛厄尔(Abbott Lawrence Lowell)也反对这种完全放开的选课制。但是经过艾略特这40年的宣讲与推广,选课制不仅在哈佛扎下根,还像DNA 一样复制到了其他大学。与之配套的一些制度,例如入学年龄普遍为18岁(学生才有足够成熟的心智来选择课程),用研究生来担任助教(即使超过500人的大课也可以分成由研究生助教带领的小组sessions来讨论与答疑),本科四年的文理教育与更专业化的研究生教育接轨(艾略特建议医学院毕业还要至少四年的专业训练,法学院三年,教育学院与商学院也要有相应的年限要求)等。这些都构成了一所现代美国大学的基本元素。

在担任哈佛校长满40年的第二天,艾略特正式退休,成为哈佛的荣誉校长。75岁的他仍然精力充沛,先后被全美教育协会、国际健康学会、洛克菲勒基金会、卡内基基金会等200多家机构邀请任职,发表口头演讲或书面文章,在公共事务领域(尤其是在教育领域)继续发挥他的影响力。

以前一提到艾略特,我们往往只记得“选课制”,最多还知道他是哈佛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。在了解他的生平之后,我们才知道原来这个老校长当年是个没评上终身教职的“青椒”。令人敬佩的是他既没有迫于经济压力去从商,也没有满腹牢骚地抱怨制度不公,而是不忘初心,自己掏腰包去欧洲大学里“充电”两年,回来加入新成立的MIT当教授,还用业余时间把在欧洲的所见所闻(结合自己的思考与抱负)写成文章发表,引起了哈佛理事会的关注,成功逆袭,被请回母校执掌大局,一干就是40年。他看准时代的需求,把哈佛的培养目标从传统的牧师变为输送医生、律师、经理等专业人士,顶住各种压力坚定地推行招生标准、课程设置、院系结构等各种改革,打造现代意义上的研究型大学。

主要参考文献:

[1] 哈佛大学网站上关于历任校长的简介.

[2] Samuel Eliot Morison. 哈佛的三个世纪:1636—1936[M]. 哈佛大学出版社,1936.

[3] 哈瑞·刘易斯 . 失去灵魂的卓越——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 [M]. 上海: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2.


关注“麦研文选”,获取更多数据——

☞回复“月收入”,可获取2023届本科、高职月收入TOP30专业名单

☞回复“本科就业满意度”或“高职就业满意度”,分别获取2023届本科或高职就业满意度较高专业TOP30名单。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吉林城市新闻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我要收藏
0个赞
转发到:
阿里云服务器
Copyright 2003-2024 by 吉林城市新闻 cc.csrib.cn All Right Reserved.   版权所有
关注我们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