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吉林城市新闻!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军事

一针一线,钩织漫漫传承路

广绣大师王新元:

新时代下,有这样一群青年:他们以苟活为羞,视避事为耻;他们甘做铺路石,愿为孺子牛;他们矢志追光,躬耕不辍,他们坚持热爱、永远向上,不负热血澎湃的青春,不负热忱付出的自己,不负热气腾腾的伟大时代。新快报在“时代青年说”的基础上,特别推出系列策划——“奋斗者·正青春”,以传递青年之声,挥舞时代旗帜,展现在奋进新征程、建功新时代中的青春担当。

一分二、二分四、四分十六……一根幼细的桑蚕丝在王新元灵活的指尖中不断被拆解,“这根丝可以拆出三十二根。”最终,一根微不可见的蚕丝线被王新元细针密缕地绣在新作《天地人和》上。这是一幅以身着宝蓝色长裙的美人为主体的作品,已经基本完工,但王新元仍有些不满意,决定为长裙增补些若隐若现的彩金丝。细致、耐心,已经成为这位江西青年的代名词。

作为国家级非遗广绣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,王新元二十年如一日耕耘在一针一线之中,肩负传承广绣的重任,为广绣的新生探索新的道路。

■采写:新快报记者 庄嘉宝

■摄影:新快报记者 邓 迪

结缘

“我选择了广绣,也是广绣选择了我”

1982年,王新元出生于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,家族以裁缝行当为生。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,十岁的王新元已经会给自己补衣服、缝扣子,后来又学会了量体裁衣。与刺绣真正结缘,是在十三岁看到精通刺绣的表姑在白布上绣的动物活灵活现,王新元感到十分新奇。此后每逢寒暑假,王新元都会跟随表姑一针一线学习刺绣。

在很多人的印象里,细腻的针线活是女性的专长,王新元也因此在学校受到了不少人异样的眼光。为了洗脱人们的刻板印象,不服气的王新元在十八岁应召入伍,坐着绿皮火车轰隆隆地去到离家三千多公里外的新疆,开始了为期两年的义务兵生涯。王新元入伍第一年就被评为优秀士兵,第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“这两年的军旅生活培养了我更大的毅力和坚定,可以说没有这段经历就没有今天的我。”

但王新元对刺绣的热爱始终不减,退伍后,他回忆起早年在一本书上看到粤绣名家梁国兴、吴玉珍夫妇的作品,便独自一人怀着憧憬来到广州闯荡。“来的时候没有过拜师学艺的想法,只是来碰碰运气。”后来,他在陈家祠再次欣赏到吴玉珍的广绣作品,深受触动,决心跟随对方认真学习广绣。“一开始他们很惊讶,因为我不是本地人,还是个小伙子。”但在王新元的坚持下,梁国兴、吴玉珍接受了他的请求。

初来乍到,人生地不熟的王新元起初过得十分拮据。“我第一份工作月薪只有400元,租住的小单间月租就要200元。”拜师后,王新元更是每周奔波于广佛两地,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刺绣。尽管辛苦,王新元仍然咬牙坚持了下来,“不仅是我选择了广绣,也是广绣选择了我。”他说。

转折

“危机和机遇并存”

长期的劳碌终究拖垮了王新元的身体,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令他不得不暂时放慢脚步。2005年,王新元辞掉工作休养身体,同时也有了更充裕的时间琢磨自己的广绣技艺。“当时我已经基本掌握了广绣的传统针法,所以休息的两年时间里开始专心研究新的技法和题材。”王新元认为这段时间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,“我觉得危机和机遇是并存的,之前边工作边刺绣的时候只能绣一些传统的东西,病倒后才有专注的时间研究新的绣法。”

跳出传统,王新元首先把目光瞄向博物馆里的文物。“这和我个人爱好有关,我很喜欢逛博物馆,去到各地都会去参观博物馆,能够快速地了解当地人文历史的发展。”看着展窗内的文物,王新元萌生出一个想法:能否通过广绣的技艺把文物绣出来?

刚开始的两三个月,王新元均以失败告终,“一方面找不到好的参照图,另一方面自己的技艺也不够精,绣出来不是很像。”直到2006年,王新元在甘肃省博物馆看到众多青铜器,深受触动。回到广州,他开始着力研究青铜器,创作了第一件以青铜器为对象的广绣作品——《莲鹤方壶》。

这是一幅耗费一年多时间完成的作品,装裱后高达170厘米。创作的过程也是尝试的过程,“绣青铜器最难的是如何体现它的锈迹斑斑、腐蚀的包浆感和岁月痕迹沉淀的厚重感。”颜色的过渡、蚕丝的粗细、针具的长短……他反复拆了绣、绣了拆,试图寻找到最合适的绣法。与此同时,王新元也在担忧,此前从未出现过的事物,市场能否接受?一切均是未知数,他只能硬着头皮坚持下去,最终这幅作品在三年后才正式被收藏。

传承

“要把握好时机去发展”

“我觉得这个时代给了我很多机遇。”王新元感慨道。近年来,国家持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。教育部指导各地各校积极开展“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”活动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》,提出到2035年,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。“国家这些举措对非遗传承人来说是极大的鼓舞,我们要把握好时机去发展。”王新元说。

时代洪流下,如何让市场接受传统工艺品,是很多匠人都在思考的问题,王新元则身先士卒在这张考卷写下自己的答案。针对现今流行的文创概念,王新元率领团队研发了一系列文创产品,包括广绣台灯、广绣口罩、广绣笔袋等。同时,他仍不断寻求题材上的突破,漫画《斗罗大陆》、游戏《王者荣耀》,这些听上去与广绣不沾边的事物纷纷被王新元一针一线绣了出来。

科技的发展也为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推广平台。今年年初,王新元受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邀请,首次以直播带货的形式推广广绣。直播中,王新元向观众详细介绍广绣历史和工艺,最高观看人数破万,并售出了170多幅广绣工艺品。“新媒体的火爆,对年轻人来说是接受新事物的好机会。”王新元说,“所以我活在了一个好时代,觉得很幸福。”

对话

“总要走出来,不能只停留在过去”

新快报:您当初为什么会想到要创新广绣?

王新元:以前广绣主要是绣画,属于二次创作别的作品,很少有自己的原创和设计,所以大家对广绣的认知就停留在荔枝、木棉、孔雀这些旧题材。其实广绣到现在有1300多年的历史,每个时代的广绣作品都不一样,如今信息发达了,但广绣的受众还是旧的那批人。为了吸引年轻人,现在就是要重视原创和设计,总要走出来,不能只停留在过去。

新快报:作为非遗传承人,您目前在做哪些努力去推广广绣?

王新元:近年来我们积极响应“非遗进校园”活动,先后走进康有为纪念小学、金兰苑小学、朝天小学等进行广绣授课,培养孩子们对刺绣的爱好,最远去过增城和花都,基本都是以公益为主,前阵子还教他们绣了冰墩墩。此外,我还去过贵州毕节等地的山村招揽当地妇女学习广绣。最近我和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合作推出了广绣班,招收15名16-40岁手耳灵活的残疾人学习广绣,不收取任何费用。

青铜器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吉林城市新闻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我要收藏
0个赞
转发到:
阿里云服务器
Copyright 2003-2024 by 吉林城市新闻 cc.csrib.cn All Right Reserved.   版权所有
关注我们: